悦读会系列之《分析与思考》: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与思考
今天阅读的是黄奇帆的复旦经济学课,总体上是讲宏观经济的,作者担任过重庆市市长,有比较丰富的经济工作经验。整本书读下来的话,中国主要的经济问题还是杠杆高、房地产不稳定以及股票市场不繁荣,解决的方式包括发展新质生产力、刺激经济、繁荣股市和房地产止跌回稳。
书本的第一章“宏观调控”讲的是杠杆,第四章讲的是房地产,第三章讲的是资本市场。就是中国经济的三个问题。
在杠杆方面,作者讲了四个杠杆指标。M2与GDP之比、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总量的比例、宏观经济杠杆率、每年全社会新增融资中股权融资占比。
第一个指标,M2与GDP之比反映货币投放量与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根据央行和政府数据,24年末广义货币是313.53万亿,GDP是134.91万亿,比值是2.3,美国的比值是0.74(M2是21.5万亿美元,GDP29.2万亿美元)。
第二个指标,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值反映金融业的利润以及经济脱实向虚的程度,24年中国金融业增加值是9.85万亿,占GDP比值7.3%,高于4%或5%的合理值,第三个指标,24年三季度宏观杠杆率也达到298.1%。最后一个指标,24年社融规模增量32.26万亿元,非金融企业境内股票融资仅为2900亿元。
所以整体中国经济负债率高,股权融资占比少。
而且目前看来,虽然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企业负债在经济债务中占比是很高的,企业负债/GDP是160%,但近几年政府债务逐渐上升,换句话说,政府在为中国人民加杠杆。
过多的政府债务,会影响政府的财政,特别是在资产端下降的情况,政府的资金周转就会有问题。中国地方政府之前又很依赖房地产,通过收取土地出让金,来获取财政收入。所以目前化债和房地产是很大的问题。
作者在第四章提出了房地产与实体经济的十大失衡问题。
1. 土地供需失衡是指我国工业用地配置占比太高,挤占和压缩了住宅用地。
2. 土地价格失衡是指咱们的地价高房价必然高,原因有三,一个是拍卖导致价高者得,二是土地供应不足,三是拆迁地的地价会参照地区房价会比较高。
3. 房地产投资失衡是正常情况下,固定资产投资不能超GDP的60%,房地产投资不能超固定资产投资25%,也就是房地产投资不能超GDP的六分之一,否则容易造成居民好几年的收入都买不起房。
4. 房地产融资比例失衡是指房地产占用融资高,但贡献的GDP少的情况,说明房地产绑架金融资源,金融脱实就虚。
5. 房地产税费占地方财力比重失衡是指政府财力依赖于房地产。
6. 房屋销售租赁比失衡是指90%是商品房、产权房,另外10%是租赁房。
7. 房价收入比失衡就是房价和工资之比。
8. 房地产内部结构是房地产供不应求或者供过于求,包括写字楼、大卖场占地过多的问题。
9. 房地产市场秩序失衡是指开发商高息揽储、乱集资、等待土地升值等现象。
10. 政府房地产调控失衡是政府对房地产没有一个长周期的调控措施,导致政策波动和房地产市场波动。
作者也在多个方面对房地产发展提出了建议,当时因为房地产还比较热,目前是比较冷,所以政策建议也不是非常具有针对性。比如作者差别化税收,其实偏向于一种限制性措施。
现在的话,基本上是放开限制,放松限购、限贷和限价,来消化库存房。然后,作者好的一个建议是,房地产租赁市场的完善,因为租房子,一是解决了库存,二是解决了低收入人群的住房问题,三是让房地产开发商回点血,四是让政府化点债。另外,目前还有的一个问题是,东北、西北的人口可能会流向都市圈、城市群。如何解决流出地多余的房产,解决流入地的人口居住,也是一大难题。
从上面房地产和政府的关系看出,两者的依赖性需要降低,那么股权融资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但目前的资本市场还是和几年前一样,有三个问题。
1. 国民经济晴雨表功能的弱化,也就是股市不反映经济。
2. 投入产出功能的弱化,也就是长期缺少投资回报。
3. 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弱化,也就是无法培养科技创新企业。
作者提出的建议有六点,一是健全退市制度,二是鼓励企业年金和个人商业保险基金等长期资金入市,三是加强上市公司运行中的机制性规范性制度建设,鼓励上市公司回购并注销股票,四是取消股票交易印花税,五是赋予券商保证金管理权,提高券商金融地位,六是重新设立“中国成分股指数”,只考虑活跃的股票,引导资金流向。
目前长期资金投资权益资产的比例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除了全国社保基金投资A股和境外股票合计比例已经接近40%的政策上限,其他长期资金投资比例距离政策比例上限还有较大空间。
公募基金持有A股市值也仍有较大抬升空间。据富国基金分析,截至2024年12月,公募基金资金净值为32万亿元,投资于A股的市值为5.9万亿元,占比18%,处于2013年来中枢以下的水平,且公募基金持有的A股市值近3年的滚动年化复合增速为-2.8%。
政策指导意见:
一是提升实际投资比例。
二是延长了考核周期。
三是进一步巩固形成了落实增量政策的合力。
这三个部分就讲了近几年的杠杆、房产和股市,另外作者也提到了中美贸易战和基础货币的发行制度,分别是第六章和第二章。
中美贸易战,我们也正在经历降息周期和特朗普2.0版本。关键词:制造业回流、对内减税、对外加税、反移民、放松管制、发展传统能源、重视科技、美国优先、结束战争。经济结果是再通胀和逆全球化,地缘结果是孤立主义。
总体来看,对中国的影响是,一方面是中美利差收窄,缓解了人民币汇率和资本流动的压力,打开了国内货币政策的放松空间。另外是关税带来的影响,需要国内更大力度地扩大内需,企业出海和跨境电商是绕开关税的重要手段,而且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导向,也让我国面临脱钩断链等挑战,需要支持国产替代、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等。
作者对于中美贸易战,也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包括人民币国际化、补齐金融短板、改善资本市场、金融战攻防等,对于人民币的发展方向,持有的观点是,国际化,不被美元所限制。
中国以前的货币发行制度是“汇兑本位制”,即通过发行人民币对流入的外汇强制结汇,人民币汇率采取盯住美元的策略,从而保持人民币的汇率基本稳定。意思就是外资来我国投资时,将其持有的外币兑换为人民币,这个就是被结汇,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上,一边增加外币资产,一边增加存款准备金,这个过程就是基础货币发出的过程,通过商业银行流入社会。我国有贸易顺差,外汇占款在货币发行中比较重要。2005年,我国宣布人民币与美元脱钩,实行“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但美元在这个一篮子里面的占比重。
作者提出了货币发行的制度改革方向,也就是像美国一样,实行“主权信用货币制” ,财政部和央行的职能类比为美国政府与美联储的关系,财政部发债,央行买债发钱,而货币的发行量则根据货币锚,其中最重要的是宏观锚,宏观锚是根据GDP增长率加上通货膨胀率加上平减系数,来确定基础货币合理增速,原则上不能财政赤字货币化、国债余额与GDP比值不能超过70%、不能实施零利率或负利率政策。另外,也要考虑资本市场与房地产市场来进行发债,参考指标有股市总市值与GDP之比,超过150%股市往往会崩盘,也就是股市泡沫化、资金流出的过程;非银行企业的债务余额与GDP比值,大体在1:1左右,如果企业债务过高,可能造成企业负担较重;房地产总市值与GDP之比,合理比值大体在2:1,绝对不能超过3:1,房地产的价格高其实也反映货币发行带动资产价格上升的过程。目前中国股市市值约80万亿元,GDP126万亿元,房地产430万亿元。房地产:GDP=3.41,比值已经非常高了。
最后,整本书读下来,可以清楚地看出中国宏观经济的重点问题,作者的一些建议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只是像房地产、股市的问题,目前的一些政策,似乎也只是得到了短暂的改善,这个刺激不具有长期性。这两者能不能可以市场化,中国能不能市场化,还是一条很漫长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