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银万观点
银万资本余涛:摒弃极端思维

近期,A股和港股市场出现持续调整,我们周围炒股的朋友陆陆续续出现了“回本就销户!”的声音。和同业及券商聊天,大部分情绪低落,对市场前景比较悲观。

诚然,我们的市场的确存在很多问题,比如上市公司质量参差不齐,比如估值波动大,比如投资者包括部分机构投资者投机心理严重,比如交易机制存在不公平现象,等等。

 

在共情这些负面情绪,一起抱怨之前,先回答以下的两个问题试试?

如果,让我们把时钟往回拨4年到2020年,或者9年到2015年,或者17年到2007年;在如火如荼的牛市行情中,股票市场以上的种种问题是否都存在?

市场上是否仍然存在业务模式清晰,护城河稳固,投资回报优秀的好公司?

 

第一个问题,我们试着回答如下:

在过往笔者经历过的几次牛市中,大部分我们当前痛斥的市场问题都同样存在,甚至更为严重,但是在牛市的喧嚣中,在大股东明目张胆的减持中,我们能听到多少清醒的声音?笔者印象尤为深刻的是,2007年牛市3200点左右,某著名的基金经理宣布清仓,然后在大盘6000点时引无数散户竞嘲笑。。。

中国市场用几十年走过了成熟市场上百年的历程,我们存在的各种不足是必然的,但这些不足笔者相信大概率会在不久的将来逐渐改善。但是,我们扪心自问,这些不足的存在并不是投资者负面情绪的根源,根源其实很简单:亏钱了。

 

第二个问题,如果我们在2024年末、2025年末回头来看,我们一定能够找到业绩持续增长的好公司,如果我们把时间维度拉长到5年、10年回头看,一定会拍大腿高呼:“当初为什么就不买XXX公司?”

笔者曾经在2013年同香港某金融机构投资部门领导聊天,对方不无感慨的提到:“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某某公司跌到了0.2-0.3倍市净率,市盈率也来到了5倍以下,如果那个时候买入,如今已经10倍以上回报了!”

如今低迷的市场是不是仍然存在让我们未来拍大腿的机会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是不是机会来了我们不光要满仓,甚至猛上杠杆?

笔者十几年前(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在国企工作的时候接触过一个奇特的产品:挂钩欧元短债和长债息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简单的说,如果长期债券的利率高于短期债券,则产品持有人会获得额外的利息收益,但是如果长期债券的利率低于短期债券,则产品持有人则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最坏的情况可能导致本金的大幅亏损。问题是,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欧元的长期债券利率低于短期利率的情况。于是,这个产品大受欢迎。但是,如果有人冷静下来问一个问题:这么好的产品,为什么专业的金融机构要卖给非专业的产业公司呢?实际上,这个产品隐含了一个杠杆率极高的利率互换期权2008年,当金融风暴来临,百年未遇见的事情终究发生了,当初抢购热门产品的投资者一地鸡毛。。。

 

价值投资做时间的朋友,而杠杆是时间的敌人,并且,一旦遇到微小的不确定性,杠杆是炸弹的引信。

 

巴菲特曾经举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在打德州扑克的时候,如果你没有找到牌桌上的那个‘傻子’,那么很可能你自己就是那个‘傻子’。这时候最好的策略就是离开牌桌。”

 

顺风不浪,逆风不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