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万悦读会转载:为什么诺奖得主建议要做投资组合?
以下文章来源于拾得阅读 ,作者请晚姐喝杯咖啡
宽框架缓解了人们对损失的情绪反应,
增强了他们承担风险的意愿。
——丹尼尔·卡尼曼
大家好,我是晚姐,深读阅读倡导者。
今天,我们继续共读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的《思考,快与慢》第31章“风险政策”。
在之前介绍“损失厌恶”时(“卷”不动就“躺平”,原来心理学依据在这!),我们提过一个出租车司机的例子。
出租车司机对每月收入设定目标,那么控制他们努力程度的就是每日的收入目标。
每天目标有时会超额完成,有时却无法达到,比如下雨天时目标很容易完成,而晴天则有难度。一般情况下,司机是怎么做的呢?
如果是雨天达成目标,那司机会选择提早下班;如果是晴天拉不到足够的客源,那他就会多开一会。
完不成每天的目标就是司机的“损失厌恶”。
而卡尼曼从经济学角度指出,司机应该在雨天多干几小时,晴天则无需额外工作,因为晴天时司机能以较低价格“买”到休息时间。
现在,我们再换一个角度。
每天完成目标,固然能完成月度目标。然而,从整个月的角度来说,也不是非要每天达成。
为了完成月度目标,司机也可以在某几天(如雨天)超额完成一些,用以弥补其他日子(如晴天)没有达成的部分。
从两种不同的视角考虑问题,这就是卡尼曼提出的宽框架和窄框架。
人类即使想一直保持理性,做出正确的判断,但却无法突破理性的局限性。
先来看个例子。有两个决策,请一次看完再做出选择。
决策1:从A、B中做出选择
A.肯定能赚到240美元。
B.有25%的概率得到1000美元,75%的概率什么都得不到。
决策2:从C、D中做出选择
C.肯定会损失750美元。
D.有75%的概率损失1000美元,25%的概率没有损失。
你是否会在决策1中选择A?在决策2中选择D?
因此,你的答案是“AD”。
卡尼曼与阿莫斯的实验结果,有73%的人跟你选择的一样,有3%的人选择了BC选项。
现在,我们来计算下组合的概率。
AD.25%的概率获得240美元,75%的概率损失760美元
BC.25%的概率获得250美元,75%的概率损失750美元
根据计算,这两个组合下的概率,你还会选择“AD”吗?
只有3%的人看好的BC组合,在同样概率下能获得较高收益与较低损失。
为什么会这样呢?
的确,分开做决策的时候,处于收益状态下人们想要规避损失,而处于损失状态下人们则觉得承担风险是必要的。
然而,综合多种决策考虑看起来更有优势。
窄框架:分别思考独立简单的决策问题。
宽框架:一个有多个选项的综合决策问题。
一个理性的证券经纪人当然会利用宽框架考虑问题,但人们天生喜欢用的却是窄框架。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我们有限的大脑很难达到一致性的理想状态,因为系统1受到“眼见即事实”的影响,不愿意动脑子(启动系统2)。
即使知道应该综合考虑问题,但限于时间、认知、信息量等原因,很难达到真正理性的状态。
开头举的出租车司机的例子,相对于日收入目标来说(窄框架),以月收入衡量的视角就是宽框架。
如果司机只思考当天工作多长时间,就陷入了窄框架的陷阱。他们只会狭隘地关注当天的收入,这会导致他们犯下忙碌的日子少干活、清闲日子多干活的错误。
反之,经验更丰富的司机的行为会更加理性。会在薪酬更高而非更低时工作更长时间。
假设司机以月而非天为单位来记录收入,如果决定每天工作同样长的时间,收入将会比实验中的司机高5%。如果他们在活好时多干一会、活少时少干一会,收入将会比每天工作同样长的时间高10%。
司机不愿意使用宽框架的理由,或许可以看作是经验不足。但经验的来源,是对现实的总结与分析。还要有足够的数据比较,以及司机积极主动地思考行为。
现在,我们有人工智能(AI)来帮助我们分析数据,某种程度来说,AI提供给我们的决策往往比我们考虑的更为理性。
使用窄框架的决策者想要做出明智的决定,可以使用风险政策,风险政策与外部意见都是对偏见的补救方法。
风险政策从长远来看会为你带来收益,因此也是利用了宽框架。风险政策如“买保险时,绝不延保”等。
过度乐观或损失厌恶中的过度谨慎是常见的两种偏见。
而损失厌恶和窄框架的结合是一个代价更大的祸端。比如股票投资者关注股票价格并频繁交易。
卡尼曼认为,时刻关注每日的账户波动是一种亏本的对策,因为频繁的低频损失带来的痛苦比同样频率的低频收益带来的快乐程度更为强烈。
除了刻意延长查看账户收益(或亏损)的时间周期,他建议人们关注投资组合和资产总额,不刻意查看个股的收益、亏损金额和亏损比例。
他提出,宽框架(投资组合)缓解了人们对损失的情绪反应,增强了人们承担风险的意愿。
因此,尽量避开那些对我们心理影响大的行为,如减少查看所持股票的波动、个股收益或浮亏金额的次数,如此可以减少和延缓损失给我们情绪带来的痛苦。
卡尼曼指出,在几个周期内都不改变某个投资组合可以改善财务状态。他的观点不一定都对,放在极端情况下,如果突然6000点急速下跌,难道不及时止损吗?
但放在日常市场中,投资组合的优势很大,前提是你还得会选股。一旦选好后,尽量减少查看和交易,减少错误的判断和操作,调整“急功近利”的心态,避免“窄框架效应”对我们的蒙蔽,做到“手中有股,心中无股”。
投资大师巴菲特说过,
作为一个投资者,你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以理性的价格,购买一家容易明白的,它的盈利从今天到未来的5年、10年、20年确定能大幅增长的企业。随着时光流逝,你会发现符合这样标准的企业并不多。所以,当发现符合条件的企业时,你应该大幅买入(而不是小赌怡情)。你还必须忍受那些让你背离原则的诱惑,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就不必考虑甚至持有10分钟。当你持有一个盈利总额不断增长的投资组合,年复一年,你的投资组合的市值也会随之不断增长。
用宽框架去审视自己,就是和未来的自己在对话。想象5年之后的自己对现在做的决定会如何评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