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悦读会
悦读会系列之《芯片战争》

11f13e03c9e7838bad9092831f29932.png

fef4595e1fde67ec99d331368ba0068.png

《芯片战争》读后感

张晓波 

《芯片战争》是由塔夫茨大学副教授克里斯·米勒撰写的深刻著作,书中详细剖析了芯片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它如何成为现代科技和国家安全的关键。米勒通过丰富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案例,揭示了芯片产业的发展与全球力量对比之间的微妙关系。

书中首先指出,芯片作为现代世界的稀缺资源,其重要性堪比石油。从军事武器到家用电器,从移动通信到金融市场,芯片无处不在,无所不用。美国、日本、韩国和欧洲等国家和地区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一场基于科技的全球战争。

核心观点反驳普遍误解

作者提出了三个核心观点,反驳了普遍存在的误解。

· 高科技非资源堆积:高科技的发展并非仅靠资源的简单堆积。芯片制造涉及复杂的生态系统,需要无数专业人士的创新思维和协作。例如,制造先进芯片所需的EUV光刻机,其设计原理虽然源自美国,但实际产品是由荷兰ASML公司经过30年研发才商业化。这台机器的成功,依赖于全球上千家小型高科技公司的精密部件供应,体现了全球合作的重要性。

· 政府主导创新的局限性:米勒认为政府主导的创新往往缺乏市场活力。真正的创新需要自由探索和承担风险,而政府往往倾向于稳健和保守。然而我不这么认为,美国半导体产业的历史表明,政府的国防需求和支持在推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例如,美国军方的大量订单和研究资助,帮助仙童公司和德州仪器等企业实现了从手工制作到机械精细化化生产的转变。

· 全球化时代的独立自主:作者指出,在全球化时代,追求完全的独立自主已经不再现实。芯片技术的发展需要全球范围内的互相依赖和合作。美国虽然在芯片设计和制造领域领先,但也依赖于荷兰的光刻机、日本的硅片和中国台湾的制造。美国试图通过限制中国获取关键技术来迫使中国独立自主,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将互相依赖武器化。

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书中通过张忠谋、盛田昭夫、安迪·格鲁夫等半导体产业领袖的故事,展示了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特别是英伟达公司,它通过GPU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成为了半导体行业的领导者。英伟达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对GPU设计的不断创新,还在于其对CUDA编程语言的持续升级,使得使用英伟达芯片的程序设计变得更加简便。

全球科技竞争的复杂性与动态性

《芯片战争》还对美国如何通过政策和外交手段维护其在全球芯片产业中的领导地位进行了深入分析。从70年代对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打压,到近年来对中国芯片产业的限制,美国政府的行动表明了半导体技术在国家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总体而言,这本书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对芯片产业的全面了解,也展示了全球科技竞争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米勒的著作是对当前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反思,也是对未来科技发展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的前瞻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