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银万观点
银万资本余涛:高股息与海外投资

杂想一:部分高股息(港股)个股为什么会暴跌

 

今年以来,高股息策略是市场最流行的两大方向之一(另一个是AI);正值年报季,无法获得业绩验证的AI概念普遍调整也就罢了,部分高股息的个股在年报后也纷纷跳水。比如:某北方公共事业类企业年报后跳水超过15%,广东某国资投资平台年报后单日暴跌17%,后续继续下跌,浙江某公路企业年报后暴跌15%......

看得人一身冷汗,为什么浓眉大眼的高股息标的也会跌成这样?

 

我们试图解释一下这个现象。

首先,高股息是静态的数字,只代表公司在最近的一个财年或者几个财年提供了相对股价比较高的分红收益率。

相对股息而言的低估值造就了高股息的表象,实际的原因是市场投资者不看好相关的公司前景。这里面有市场整体的原因,比如香港市场在美元加息周期和政治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估值整体偏低,更多的是公司本身基本面的因素,比如公司可能处于强周期行业的行业景气度高峰期,未来的盈利能力可持续性存疑等等,总之公司可持续的分红能力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单纯的用静态的股息率来判断投资标的是片面的和盲目的。

其次,部分公司的低估值背后是高杠杆和高风险。

最典型的是当前的金融股和前几年的地产股。超高的经营杠杆或者金融杠杆意味着较高的底层资产的波动和业绩波动,这种情况下,理性的投资人自然要求低估值和高股息来补偿相应的风险。

 

我们理解,投资高股息标的应该是通过细致的基本面研究和估值计算后得到的自然结果,而非投资决策的起点。

当前部分高股息标的的投资者更多的是通过趋势判断参与投机的,自然而然造成部分静态高股息标的的估值水平被实质上高估了,当业绩公告发布后,裸泳者自然被公之于众。

伯克希尔哈撒韦上市后始终不分红并不妨碍它成为价值投资的圣杯。现金分红固然好,但是真正重要的是公司为股东创造价值的能力

 

杂想二、我们为什么当下不投资海外市场

 

近些年,A股和港股市场持续低迷,与此相反,海外市场尤其是美股和印度日本等市场如火如荼,指数节节高升。于是乎,很多投资者高呼全球投资,更有甚者,嘲讽中国市场土壤不好,长不出好庄稼。

我们认为,我们既不应该妄自尊大,也不应该妄自菲薄。A股市场是典型的新兴市场,波动比较大,市场制度和结构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但是仍然具备较大的投资价值,在市场持续低迷的今天,投资机会尤其显著。作为本土的私募基金,我们认为当下专注于A股和港股的投资是对投资者更负责任的态度。

 

首先,在汇率管制之下,国内资金投资海外市场成本非常高。国内资金投资海外市场主要有两个渠道,第一是购买具备QDII资质的海外市场指数ETF,第二是在基金层面通过收益互换的形式投资海外的指数或者个股。如果是第一种方式参与QDII的ETF,我们的投资人自然没有必要再通过我们的基金投资,直接购买成本更低(当然,这种方式也有自己的问题,容后再叙)。所以,在私募产品中更有意义的方式是通过收益互换的方式购买我们认可的具体投资标的。问题是,这种收益互换的成本非常高,普遍年化高达5%左右,海外投资本来战胜指数就比较困难,再增加了5%的年化成本,在一个指数历史年化收益率在8%左右的市场,长远而言很难为客户获得合理的回报率。

 

其次,在海外市场通过主动管理的方式很难战胜市场。巴菲特曾经和一个公募基金经理打过一个赌,赌这个公募基金在5年的时间内不能战胜标普指数。结果这个公募基金一败涂地。事实上,由于海外市场量化基金、对冲基金、指数基金等等机构投资者占据了市场交易的主导地位,有统计显示90%以上的主动管理基金无法战胜市场平均指数。我们作为外来的和尚,为什么要挑战高难度的事情?与此同时,对于我们更加熟悉的市场和公司,我们显然更加有信心给投资者带来主动管理的超额收益。

 

最后,当下可能并不是投资海外市场的好时机。众所周知,海外市场已经连续强势了很久了,市场是否有泡沫我们不敢妄下判断,但是从安全边际角度而言,显然市场的风险在积累。我们很难预期海外市场能够继续连续为我们提供像过往两三年这样的超高收益。事实上,巴菲特掌管的伯克希尔哈撒韦最新的年报显示,账面现金达到创纪录的水平,就连第一重仓股苹果也被股神卖了一小部分。在历史估值高位,在市场情绪的高点,去投入未知的海外市场投资在我们来看是不负责任的行为。

 

弱弱的再提醒一下,国内的这些QDII基金,在稍微长一点的时间内,部分大幅度落后比较基准。更何况,当前的市场热度下,大部分ETF比实际净值溢价率仍然高达1-5个百分点,我们也不建议客户当下通过这种方式投资海外市场。

1.png

2.png

当然,如果有一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我们发现了成本更低的路径,并且找到自己能力圈范围内合适的投资标的,我们也会积极的参与到海外市场的投资中去。但是,短期内这种情形实现的几率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