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悦读会
悦读会系列之《自在,独行》

《自在,独行》之读后感

李刚

偶然的一次机会,在公司老总书架上看到贾平凹的“自在,独行”这本书,作者题注“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一下子吸引到我,自己内心深处特别向往憧憬这样的人生格调。

作者贾平凹的独行世界,尊崇是一场心灵的隐居,真正的洒脱来自内心的安宁。作者分成了五个章节来阐述对于自在和独行的理解,第一章节“孤独地走向未来”题注为“生命的睿智—从容是真”,讲述的主要为贾平凹小时候经历的家庭情况和自己的学习教育经历,作者认为“人既然如蚂蚁一样来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短短数十年里,该自在就自在吧,该潇洒就潇洒吧,各自完满自己的一段生命,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义了”。这是作者活了大半辈子对于活着的真切理解和内心的崇尚。

第二章节“默默看世界”,题注“人世的悲心—宽释是福”。讲述的是作者对于人和事的独到见解,认为“世上的事,认真不对,不认真更不对,执着不对,一切视作空也不对,平平常常,自自然然,如上山拜佛,见佛像了就磕头,磕了头,佛像还是佛像,你还是你—生活之累就该少下来了”。作者认为凡事顺其自然,做人豁达是一种大度和宽容,是一种品格和美德,是一种乐观的豪爽,一种博大的胸怀、洒脱的态度,也是人生中最高的境界。

第三章节“独自走一走”,题注“大地的魂灵—有敬无畏”,讲述的是作者从小生活的陕西黄土高原的各种民俗市井文化。作者在其中五味巷小章节陈述为“五味巷里的人工资都少,而开销皆多,上养老,下育小,两个钱顶一个钱花,地位都低,而心性皆高,家家看重孩子学习,巷内有一位老教师,人人器重”。作者表达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域上的人,环境差异,生存方式差异,地理气候差异,导致思想观念不同,人文历史不同,为人处世不同,文化性格特征也不同。

第四章节“独处的安宁”。题注为“万物的情怀—乐以忘忧”。讲述对于自己各种器皿玩物收藏的经历。作者认为“玩风筝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种宣泄吧,玩猫的是寂寞孤独的一种慰藉把吧,玩花的是年老力衰而对性的一种崇拜吧。我在我的书房里塞满这些玩物,便旨在创造一个心绪愉快的环境,而让我少一点俗气,多一点灵感”。作者表达了人生在世,寻找一些让自己乐此不疲的兴趣爱好,以此来忘忧解乏。

第五章节“自在的禅意”。题注为“天空的禅意—行于天地”。讲述的是独处居室,门前院落触景生情的内心独白。作者认为“日月交替一年,树就长出一圈。生命从一点起源,沿一条线的路回旋运动。无数个圈完成了生命的结束,留下来的便是有用之材”。作者表达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天空飞鸟,风雨照旧,阴晴圆缺,如同僧侣念佛坐禅,是人活着的必修课程。

纵观全书,对于作者的描述的人、物、情、景以及喜好和个性,让我印象深刻总结如下:,含辛茹苦的母亲大人;德高望重的父亲;为一个女老师坐了两年学堂的见习生;好读书;人生最怕被敲门打扰;男人征服世界,女人用美丽征服男人;对于美容,上帝既然造了我们,我们应该自信;乡野生活,渐入佳境;

贾平凹的创作,既传统又当今,既纪实性又开阔,语言表达能力秀外慧中、忠厚老实, 内心却波澜万丈。

冬日的周末,取一缕暖阳,泡一壶好喝的茶,静静的沉浸在文学大师的笔墨中,寻找内心的静谧和思想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