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悦读会
悦读会系列之《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读后感

况梦媛

今天讲的这本书名字叫作《光环效应》。这本书给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过去被我们奉为经典的很多商业书籍,其实都只是人们在瞎总结、瞎猜测,因为它们全部都被光环效应所笼罩。

什么叫光环效应?乐高与迪士尼、漫威合作就显得偏离根基太远,而7-11便利店开银行就变成对的事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一个处在失败的状态,一个处在成功的状态。当你成功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所做的所有的事几乎都是对的。

这就是我们中国有句话讲,叫墙倒众人推。在分析商业问题的时候也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当它好的时候,吹捧的人全部都只看到它好的一面,这就是光环效应在起作用;当它倒下去的时候,所有的人都说自己早就发现它是一个不行的公司。

这是第一个陷阱光环效应,后面的几个陷阱都是造成光环效应的原因。第二个陷阱就叫因果联系,到底哪个是因,哪个是果,这个是搞不清楚的。

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有时候员工满意度真的会和业绩之间挂钩,但你要想想,是因为业绩提高了,所以员工满意度高,还是因为员工满意度高,所以业绩就上升?我们往往认为,这个公司之所以做得好,是因为它的员工满意度高。其实事实往往并非如此,往往是因为这个公司做得好,所以它的员工满意度高,这是不能够倒果为因的。

然后还有一个陷阱叫单一解释。有人为了避开光环效应,去做科学研究。他采取纵向设计的方法,把一个指标单独拿出来,努力地考量,最后做一个评估。评估的结果是:市场定位能够解释一个公司业绩表现的25%

接下来有一些做CSR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人,把企业社会责任这一个指标拿出来,单独做纵向研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说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项,能够解释业绩40%的表现。光是市场定位企业社会责任这两项,就已经占到了总体业绩表现的65%了。那人力资源呢?领导力呢?销售呢? 渠道呢?这些东西还没算,都已经快100%了,肯定是不正确的。

一个公司好也罢,不好也罢,它一定是很多种因素耦合在一起,非常复杂地组合起来,形成了这个结果。但是因为我们只分析这一行,所以我就管我的这个指标,那么我们在做商业解释的时候,会更多地夸大这个方面的研究。没办法,这是很难规避的一件事,因为人的大脑就是这样,人的大脑就是喜欢,你给我一个简单的结论,你给我一个单一的解释。所以单一解释会导致我们陷入对于商业的陷阱当中。

接下来还有一个错误,叫作专注胜者的错误。汤姆·彼得斯写过一本很有名的书,叫《追求卓越》。他专门研究了大概43家业绩表现非常好的公司。他提炼出来了8大原则,注重行动,贴近顾客,自主创业,以人促产,价值驱动,不离本行,精兵简政,宽严并济。

但是后来的结果是过了大概不到10年,这43家公司当中的23家都没有达到标准普尔500指数的水平——标准普尔500指数代表着美国市场的平均水平。也就是说,《追求卓越》过度总结出来的8大原则并没有帮到他们。

这个陷阱叫作专注胜者,就是你专心地研究那些被市场筛选下来的幸存者,就会产生幸存者偏差。就好像你研究高血压,你只研究那些高血压患者,而不去对照高血压患者和健康人之间生活习惯的区别,你想想看多无稽。而我们过去很多商业研究就是这样研究出来的。

后来汤姆·彼得斯的同事,吉姆·柯林斯(也是麦肯锡的员工)做了一个新的研究。吉姆·柯林斯说:你的研究方法不行,你只研究这些成功的人,我要做对比研究。他写了一本新书叫《基业长青》。《基业长青》研究了18对公司——就是同一个行业里,挑一家厉害的公司,再挑一家没有那么厉害的公司,把这两家公司放在一起对比,研究它为什么能够持久成功,这18家公司和跟它很类似的18家公司相比,优秀在哪儿。他做了一大堆的数据调查。

吉姆·柯林斯在《基业长青》里总结出来了这几条:第一个,叫作以强大的核心理念指导公司决策和行动。第二个,培养浓厚的企业文化。第三个,设立激发和拓展员工潜力的所谓宏伟、艰难和大胆的目标。第四个,促进员工由内而外进步。第五个,培养实验和冒险精神。第六个,力求卓越。就是他对比了这18对公司,然后提炼出来的这6条就是能够保证你基业长青最重要的东西。

但结果呢,这18家公司当中只有8家在10年以后能够超过标准普尔500指数。它并没有像柯林斯,或者汤姆·彼得斯所说的那样,只要你按照这些原则不断地迭代,你就能够成功。因为市场是相当残酷的、变化很快的一个地方,这是第四个非常重要的陷阱。

第五个叫作缜密研究。吉姆·柯林斯在做研究的时候,光研究方法就准备了10页。他们查阅了上百本书,几千篇文章,建立了一个巨大的数据库。言下之意十分明显:他们的研究透彻详尽,说的话具有权威性,当然,如果数据质量不高,数据的数量将毫无意义。如果数据来源已经被光环效应污染,无论你收集多少数据都无济于事。

然后第六个,就是研究者专注于长盛不衰。长盛不衰是一个假象,很多人总想研究:怎么样才能够找到那些能够穿越很长周期的伟大企业。你会发现,那些能够穿越一两百年,两三百年周期的企业,往往都是非常非常小的企业。比如说日本的一个寿司店,一个卖和服的店,可能可以坚持一两百年,两三百年的时间,因为它始终没有做大。所以做得好和做得长不一定是一件事。

猜一猜,1957年标准普尔500指数榜上的500家公司,在40年后的1997年,有多少家依然在榜?你想,能够被选入标准普尔500里的都是好公司,但只过了40年的时间,榜内就只剩74家公司了,其他的426家都风光不再。要么被其他公司挤到一边,要么被收购或者破产。

再猜一猜,这74家幸存公司当中,又有几家的业绩高于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平均水平?答案是只有12家。其余62家的确侥幸存活,却没有能够繁荣兴盛。这500家公司被不断淘汰,到最后能够战胜市场平均水平的只有12家。

历史最悠久的公司,不一定是表现最好的。我们发现持久成功和优秀业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长远来看,市场才是永远的赢家。你要知道,如果市场当中有些企业永远排在最前面的话,市场就不会繁荣,因为这说明没有能够突破前人的后继者。只有这个市场出现起伏——有的公司起来,有的公司倒下去,市场才能够保持繁荣和活跃,所以市场是永远的赢家。

接下来的一个陷阱,就是绝对业绩的问题,就是当你在说某个公司好还是不好的时候,如果你忽略了跟它所对比的那些公司,那你就掉入了绝对业绩的陷阱中。

比如当人们在研究凯马特的时候,凯马特的指标其实是在不断地上升的。但是,在它的指标上升的过程当中,沃尔玛成长得比它快很多。只不过是因为凯马特成长得没有沃尔玛快,就显得凯马特似乎是一家失败的公司。但实际上,凯马特的各项数据和指标也在不断地进步。

吉姆·柯林斯写了一本书,叫作《从优秀到卓越》。它找出11家经历过腾飞的公司,他发现这11家公司有个很令他吃惊的特点:它们不是当时光芒闪耀的公司,而是来自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如零售、钢铁、消费品、金融服务等等。当他发现,他竟然没能找到一家高科技公司能满足他苛刻要求(要能够穿越很长的周期,并且能够再上一个台阶,从优秀到卓越)的时候,他没有去反思这个标准有什么问题,而是想了一个很励志的结论:就算你做最普通的行业,你也可以从优秀到卓越。

其实原因是什么呢?原因很简单,高科技公司波动大、不确定性多,每天面临大量的挑战。它们的竞争对手也特别多,有一个专利没跟上,可能就被比下去了,所以高科技公司满足不了他这个11家腾飞公司的要求、从优秀到卓越的标准,没有被选到很正常。

但是管理学家会对它进行过度的解释,然后开始分析这11家公司,研究结果是:刺猬型的公司活得长久。就是如果你能够专注一个东西,使劲地研究,最终就一定能够成功

高科技公司周期短、起伏大,这是由技术因素决定的,所以这就又带来了另外一个陷阱,叫作本末倒置。就是对于整个公司的发展来说,技术才是根本的因素。当技术大潮来临的时候,一大批企业就会被淘汰掉。其实这跟你的管理几乎没有什么关系,因为你的技术彻底过时了,但是管理学家不这样认为,管理学家完全忽略了技术对于公司的冲击,而去研究说这些人都比较坚持——比如这些人一直在卖洗衣粉,别的都没有卖,所以他成功了。这叫作本末倒置。

最后一个陷阱叫作组织物理学,他们渴望把组织的秘密用物理学的方式呈现出来的人,强调确定性。他们认为自己很清楚因果关系,而完全忽略偶然性和不确定性。

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怎么才能够找到一点点商业的规律,而且摆脱光环效应呢?这个作者举了鲁宾的例子,鲁宾曾经在克林顿手下当过美国的财长,后来退休以后,去了高盛做了合伙人。鲁宾有一套管理模式,叫作概率管理。概率管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在高盛做投资时,他认为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保证你投资成功的概率,而不是保证每次投资都成功。而且在这个不确定的概率发生的时候,你能够承受。

这些不确定的事一定会发生,你得承认自己没法完全掌控,但是你要尽量地让成功的可能性变大,让失败的可能性变小,而且失败一旦发生,你能够承受。这个就是鲁宾的概率管理学。

所以当我们看那些商业文章、网上的公众号所写的东西的时候,看那些撩拨你的神经、让你激动的文字的时候,首先不要太容易激动,因为你的神经太容易被人撩拨起来了。然后运用你的批判性思维,去想想为什么这句模棱两可的话放在这儿是合适的。如果把它放在另外一个失败者身上,这句话是不是也合适。这样,批判性思维就开始起作用了。遇到问题时,要经常性地反过来想想,建立我们对于科学的一些基本认知。当我们能够不断地提醒自己科学性,就不容易被蒙蔽。不是说我们不能听商业故事,商业故事当然可以听,但是不要草率地从商业故事中总结那些普遍的规律,并且把它们当作用来束缚自己和他人的规则。因为你很有可能踩到了光环效应之上,而你自己完全没有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