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银万观点
银万“悦享丰年”2023年度展望特辑


王成  曙光破晓,未来可期

对于2023年的证券市场来讲,从我个人来看,十分值得期待。

1、从美联储的加息周期来看已接近尾声,货币政策的拐点随时到来。

2、地缘冲突对市场的冲击已淡化。投资者对俄乌战争的担忧随时间的推移已经平常心对待。

3、从中美关系的发展来看,我们经历了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中美关系分歧状态成为常态,但对于全球最大的两大经济体来讲,互补性决定了两者无法完全割裂。目前来讲再要出现大的黑天鹅的概率已经不大。

4、从国内疫情管控放开节点来看,市场正常化成为2023的关键词,各项刺激经济恢复的政策必将接踵而来。

5、从国内证券市场的波动周期来讲,2023作为拐点之年,时间恰如其分。

综上所述,我们经历了那么多极致的不平凡,所以当我看到有一缕光照进视野时,我愿意相信那是黎明的曙光。

最后,祝愿大家身体健康、喜获丰年。

 

陈国宁 “避高就低”是取得良好收益的基本保证

 令人感到痛苦和悲伤的2022年终于在年末的种种不堪中过去了,无论还有多少困难和阴霾,大家都比较出奇一致的对2023年充满了美好的期待。

 市场普遍比较一致的判断,过去的2022年美联储为应对高通胀连续大幅加息对美国经济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2023年陷入实质性衰退或难以避免,因而本轮加息周期将相应见顶。这也势必会对中国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 2023年在外需进一步回落的可能下,2022年已逐季下行的出口增速能够稳住的难度极大;2022年受疫情冲击而远不及疫前的社会消费水平2023年从低水平回升是必然的;2022年居民购房意愿低迷叠加房企融资约束使得房地产投资持续收缩,新开工、施工和竣工面积持续走低,2023年在政策的托举下从低水平回暖理应在情理之中; 2022年高速增长,逆周期调节作用明显的基建投资,2023年在其它不确定因素众多的情形下仍有望维持高速增长态势; 2022年虽然增速放缓但仍维持了高速增长制造业投资,2023年仍有望维持较高增速。随着中国在大疫三年后防疫政策的转变使得稳增长将在2023年重回首位,可预见的是2023年中国要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推手将着重在稳出口、促消费、稳地产、扩基建、扩制造上,并将为此推出一系列的实现稳增长的政策组合。

 我们也认同这样的基本判断,投资离不开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国家政策的研判,但2022年体会深刻的还有一点是投资同样需要考量市场资金的博弈力度,“避高就低”是取得良好收益的基本保证,因而2023年将更多的关注处于低位的行业和板块,一是立足国家战略安全视角的国防军工、数据安全行业,特别是航空装备、网络安全等;二是政策明确的基建概念,包括水利、交通等传统基建以及特高压、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三是调整已经比较充分的光伏、储能、风电等新能源绿色能源行业以及半导体芯片行业;四是大消费品概念始终值得关注,但需要继续观察消费的信心恢复和回升力度,重点可地产及其相关产业链,如装修建材、家电等;五是疫情冲击接近尾声和医保政策拐点逐步显现的医药医疗行业,可重点关注创新药、特效药、医疗器械等;其它也可以关注一些事件性的机会如国企改革特别是央企的改革等等。

 2023年,我们希望通过从低位行业和板块中选出优秀的公司来获得良好的收益,当然,我们更期待如市场所愿它成为新一轮牛市的起点!

 

赵峰 学会做减法,与优秀的人同行

市场展望:海外美元周期进入尾声,国内进入“低利率、宽信用、宽财政”的货币环境,特别是“二十大”后中国疫情因素消退叠加政策面呵护有加,国内经济增长正走向实质性复苏,基于A股当前整体估值分位不高,市场信心正逐步恢复,2023年中国股市有望迎来趋势性的投资机会。然而我们也要清醒的认识到一点,2022年末中国A股上市公司已经突破了5000家,产业分布也已经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期待历史上那种“鸡犬升天”的全面牛市行情并不现实,因此基于产业、个股自下而上的深度基本面研究将显的尤为重要,价值和成长或将均会有较好的表现。

几个关注的方向:

1、新能源汽车及绿电产业链,个人认为机会存在两个方面:一是竞争格局逐步明朗、产业优势已经形成的头部企业,提前从市场渗透率进入到市占率红利阶段的企业,其中具备一体化优势和全球化红利的企业值得特别关注;二是转型升级及并购机会增多,产业步入成熟期,IPO周期可能已经无法满足退出节奏,因此资本运作、并购重组、资产注入的机会将会显著增多。

2、疫后经济复苏:随着成本端的改善,制造业中下游复苏的确定性比较高,部分公司将引来业绩和估值的双击;消费和医疗健康领域的部分优质公司也有望迎来跨年度的修复行情。

3、中特估值体系:国资国企改革,地方国资转型升级方向将会涌现很多布局机会。

2022人生感悟:“在人生的道路上,选择与谁同行,比要去的远方更重要”。希望每一位银万的“奋斗者”、“劳动者能够在银万的平台上寻找到事业的支点,沉下心来一起脚踏实地的前行。

展望2023年,我们终将走出这三年的阴霾,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拥抱美好!

 

 

杜飞磊     我们正站在新的周期起点

来到2023年,银万资本在资管行业也进入了第13个年头。回顾公司的整个发展历程,从零开始,到目前取得了些许成绩,事实上我们只是充分享受到了行业周期向上大发展的红利。我们整个团队可能不那么聪明,但我们在这个行业做到了足够坚持,无论市场起伏,投资研究团队坚持深度基本面价值投资的理念不变、耐得住寂寞坚持践行长期主义的行动不变。这是银万资本最值得骄傲的地方。

经过了疫情三年的洗礼和全球格局的变化,当下的局势就正如二十大报告提到的,我们正面临一个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凡变局就是新一轮的周期起伏,顺着周期的这个势,就有投资机会,我们要有新的思考,要保持学习和反省,跟上时代的发展。如果说投资者如何才能抓住这波机会,我的建议还是保持独立思考、保持耐心,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人做。投资就像人生,需要在人声鼎沸时保持警醒,但在周期底部时则可以更加乐观一点,毕竟,投资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2023,更好但不容易     研究总监

从疫后复苏、美元加息周期放缓、市场整体估值等角度来说,2023年大概率比2022年要更好。但是,从以指数加权计算的估值水平来看,前期机构重仓股的估值水平即便经过了2年的调整,其估值并不便宜。除了部分具备深厚护城河的个股能够依靠不断增长的经营业绩充分享受市场的回暖,大部分上一轮机构抱团的结构性牛市的品种未来获得超额收益概率不大。

2023年,我们希望是新的牛市的起点,即使不是,我们也会更加努力的寻找新的方向,通过扎实的自下而上的基本面研究为我们的投资人带来满意的回报。

从投资的方向来看,我们认为部分未被市场充分定价的消费复苏、港股可能有更大的机会。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那些没有打败我们的必然将使我们更加坚强。

 

费斌    战略布局,客户导向,人才驱动  FICC负责人

FICC的发展顺应资本市场发展大势,股、债、商品及衍生品均衡发展是大势所趋,FICC的发展也能较好的平抑私募基金业绩波动,充分对冲风险,开辟多样收入来源。公司FICC部门经过前期的精心谋划,夯实基础,在2023年有望成为创新业态核心突破口。

一、战略布局,打造核心竞争力

1、对FICC进行规划布局,引导业务发展方向,在具体业务条线明确可行的产品策略。

2、FICC业务推进依赖相关市场牌照资质、机构综合服务能力等基础禀赋,要抓住禀赋优势,抓住发展先机。

3、深入洞察业务概貌和竞争格局,前瞻预判业务发展长远走向,从而逐步建立起FICC业务链条上的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渠道。

二、客户导向,打造以机构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综合金融服务。

1、债券一级承销、分销及财务顾问服务。

2、二级投资交易及代理交易。

3、产品设计,为机构客户设计全品类FICC产品,以满足客户独特,多样的风险管理和投资目标等需求。

4、投资顾问中介。为机构客户提供固定收益类资产配置及交易的建议。

5、研究支持。提供市场分析,产品研究等增值服务。

三、人才驱动,打造一支能力强、业务精、懂法规的人才队伍

FICC的发展核心是人才驱动,要构筑FICC人才队伍的五大核心竞争力,即研究能力、产品创设能力、交易能力、风控能力、业务协同能力等五大核心竞争力。公司要从制度建设、学习培训、奖励措施等几方面作为抓手,着力打造FICC的人才梯队建设。

 

楼延娜  场内股票期权即将推出,衍生品发展新起点    衍生品业务负责人、基金经理

 

2022年对于国内的衍生品市场来说是一个重要年份,2022年4月我国第一部关于衍生品交易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和衍生品法》正式获得通过,并宣布自2022年8月1日起实施,该法律的出台将有助于:1.规范衍生品市场环境,提振投资者信心;2.促进国内期货和其他衍生品市场交易活跃度的提升;3.丰富国内金融类场内衍生品种类,扩大场外衍生品的发展空间。

1、场内衍生品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期货与衍生品法》正式通过后,金融衍生品市场经历了少见的新品种上市。在2022年以前,市面上共有6种权益类金融衍生品3种利率衍生品,而2022年一年就上线了包括期权和期货的另外六种权益类金融衍生品。中证500ETF期权与创业板ETF期权等补充了期权市场中小市值风格场内股指衍生品的空白。

2、场外衍生品

各类场外衍生品交易热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中证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证券公司场外金融衍生品存续未了结初始名义本金2.2万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9.5%。其中典型的场外产品中证500雪球收益率受IC基差收敛或将放缓,底层指数波动率若增大有望弥补这一部分收益。

证监会于岁末年初正式就股票期权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这无疑是是“新五年”周期下最重要的制度与产品创新之一,核心内容包括:1)股票期权是由交易所统一制定发行并于场内进行集中交易的标准化合约;2)股票期权交易可以实行做市商制度。3)股票期权交易实行交易者适当性制度;4)场内股票期权为美式期权;5)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活动,应当建立各类风险管理制度;6)券商可以从事股票期权经纪业务、自营业务、做市业务,期货公司可以从事股票期权经纪业务、做市业务、接受交易者委托开展与股票期权备兑开仓以及行权相关的标的证券买卖业务和经中国证监会核准的其他业务。

券商(期货公司绝大多数为券商系)无疑是场内股票期权业务除交易所以外最核心的参与方,也是此次新规最重要的受益方。股票期权交易管理办法发布后,2023年有望成为中国场内衍生品发展新起点。

 

顾圣洁  网下打新仍旧是一个很好的增强收益     研究主管、基金经理、网下打新策略负责人

银万的网下打新业务自2020年7月开始,至今已经有2年半的时间,公司的打新团队已经较为成熟,我们已经具备完善的打新流程、明确的人员分工、多重的复核岗位、专业的内控机制等等,而且我们在认真做好内部管理的同时,也积极关注网下打新的政策变动,确保我们的打新工作能够顺利开展。

截至2022年底公司参与网下打新的新股数合计为881个,新股中签率为88.65%,其中上海单边参与新股数487个,新股中签率为87.06%:深圳单边参与新股数为394个,新股中签率为90.61%。我们根据公司实际的中签情况来测算了2022年全年的打新收益,测算出双边打新收益为1.36%,其中上海单边为0.70%,深圳单边为0.66%。

2022年整体打新收益较去年出现了一个大幅度的下降主要还是因政策变动导致的新股发行数量降低以及部分月份新股出现大面积破发的情况,这个状态预计将维持很长一段时间,但这并不说明网下打新不具有可行性,我们从实际数据可以看到,2022年网下打新下半年的收益较上半年有一个小幅度的回升,如果后续不再出现此类黑天鹅事件,我们预计未来网下打新每年仍旧会有2%-3%的年化收益率,对于本就有能力参与网下打新的产品来说,网下打新仍旧是一个很好的增强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