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悦读会
悦读会系列之《无声告白》
银万资本·杨博雅

 《无声告白》这本书的作者伍绮丝被誉为征服欧美文坛的华裔作家,这本书也是她的处女作,2014年名列美国亚马逊最佳图书第一名。

 

  这本书以一种半悬疑的视角展开,在文章的开头,本书的女主人公莉迪亚——一个青春期的美丽女孩,成绩优异,父母兄长疼爱,但她却选择了在别人酣睡的深夜走向了湖面,落水而死。作者带着读者以当下与回忆两条线穿插一起去挖掘她死亡的真相和理由。

 

  故事从莉迪亚的父母开始。莉迪亚的父亲詹姆斯是一个哈佛华裔学生,家庭赤贫,他靠着天赋和自己的努力一路走到了哈佛。莉迪亚的母亲玛丽琳是一个单亲家庭长大的白人女孩,拥有一双十分漂亮的蓝眼睛,玛丽琳的妈妈一心想让她学好家政课,嫁给一位优秀的哈佛毕业生,而玛丽琳本人却希望成为一名医生,从而与母亲的生活方式拉开距离。

玛丽琳和詹姆斯哈佛大学的课堂上相遇了,玛丽琳在初见詹姆斯的时候就爱上了爱他身上的那种坚韧以及平静。而詹姆斯则因为在那个种族歧视严重的70年代,他太想融入白种人的社会,他也仅仅抓住了爱慕他的这个白种人女孩。他们俩跨过人种差异,成为夫妻。

书中这样评价莉迪亚的父母:她的母亲最希望与众不同,她父亲却最想要融入人群,而这两件事都是不可能的。两个人从内心深处对生活就有着截然不同的期待,命运却让这两个人相爱并生活在了一起,也可能故事在一开始就已经暗示了这个家庭的悲剧。你越是想依靠感情和婚姻去拯救什么的时候,你却越是得不到。

 

  因为怀孕,玛丽琳没有拿到毕业证书,也没有成为她想成为的医生。从此,她成了华裔教授詹姆斯李的太太。她的生活从此只有丈夫、厨房和孩子。她与母亲从此断绝来往,再也没有梦想这回事。詹姆斯原本想依靠妻子来进入主流社会,却发现妻子比她更宅更不合群更没有朋友。他在迎娶了玛丽琳作为他的妻子之后,也并没有如愿以偿的成为大家眼中的“正常人”,赢得更多的尊重和爱戴。

 

  他们的婚姻从一开始就是牢笼,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十几年,竟然全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玛丽琳始终对因婚孕终结的学业耿耿于怀,詹姆斯始终敏感自卑,整个家庭氛围压抑晦暗。他们用自己人生的不满紧紧捆住孩子,用要求来表达爱,用失望来施加压力。

 

  这样的父母,不仅在美国,在中国也比比皆是。玛丽琳没有成为医生,所以一厢情愿认为女儿极有生物天赋,一定会进入哈佛,成为最优秀的女医生。詹姆斯一辈子找不到社会认同感,所以期望子女成为学校里的社交明星,成为他的骄傲。

 

  在这个背景成分与众不同的家庭里,莉迪亚上有哥哥,下有妹妹,但因为三兄妹中,仅有她继承了母亲的蓝眼睛,她也受到了父母最多的期望与爱。书中这对可怕的父母,把所有期望寄予长女莉迪亚,对儿子和幼女的忽略令人寒心。而他们对莉迪亚的过分关注也只是一种以爱为名义的极大自私。它的来源与执行者具有如此不容争辩、不可抗拒的权威,接受者除了溺死其中或隐忍等待离散的一日,没有别的解决方法。

 

  而父母的这些期望与畸形的爱于她只是肩头的沉重负担,使得她小小的年纪就努力去迎合父母,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她装作成绩优异,却因实在无心学习而导致的成绩下滑而终日惶恐;为了让父亲觉得她很受同学欢迎而在每晚对着电话和空气说话。父母从来都没有真正的理解过她,这个家里只有她的哥哥内斯让她感到一丝的温暖。最终哥哥终于熬到了可以去大学,他如出笼的鸟一般,迫不及待的出走。而这成了压死莉迪亚的最后一根稻草。在这个家庭里,她无法想象,她该如何继续面对父母,就连她最后的安慰和依赖都要走了。

 

  在莉迪亚死之前,母亲玛丽琳尝试做过挣扎和“逃离”,但最终由于发现怀孕而回到家中,结束两个多月的出走。这件事非常关键,几乎可以说它遥遥裁决了九年后莉迪亚之死:回家之后玛丽琳彻底按熄了自己的女医生之梦,决定把它移植到长女身上,而莉迪亚则下定决心从此对母亲言听计从,“多年前那个夏天,她曾经真的以为她母亲已经死了,那几周和那几个月在她心里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她也已经暗自承诺:她要实现母亲全部心愿,无论它是什么,只要母亲留在她身边”。

  重新回归家庭的玛丽琳,内心并没有真正妥协。她开始拒绝做饭,又把自己全部的野心和梦想寄托在了女儿莉迪亚身上。她把莉迪亚当作了另一个自己,要求她热爱理科,并热切期盼她有一天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医生。莉迪亚为了博得母亲的欢心,也害怕母亲再次离家出走,全然失去自我地配合着母亲,直至有一天承受不住这样的压力。

 

  在这个故事里,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每个人都仿佛身处一个皆然不同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说不出来的痛苦,每个人都无处宣泄。长子内斯用拼命读书考上大学来摆脱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小女儿汉娜一直是被忽略的那一个,她在家中就像一个隐形人,而她最大的愿望只是有人能注意到她。丈夫詹姆斯终于在女儿自杀后爆发,与自己的助教婚外情。每个人看起来都极其无辜,詹姆斯无法理解妻子,更加不知道妻子内心真正想要的生活和真正的渴望。玛丽琳则因为她的梦想和生活无法完美统一,她的痛苦也是无比真实的,她爱着自己的丈夫和子女,但却又过着不是她真正想要过的生活。

  莉迪亚更是无辜,她只是为了讨好母亲,却被母亲的巨大人格所吞噬,内斯是她最后一根稻草,但内斯要去读大学开始自己的人生,莉迪亚绝望无助,她脑子里忍不住开始思考:我到底为什么而活,活着有什么意义。当父母和成长氛围,不能给予她一个合理的解答,给予她一个继续活下去的理由的时候,她脑子里就开始蹦出一个念头:活着毫无意义,我决定死去。可当她已经在脑子里百转千回之后做出这样决定的时候,父母和家中人竟然毫无察觉。

 

  在这个故事当中,每个人都因为爱着对方,而压抑着自己。没有人告白,没有人反抗,甚至是玛丽琳自己,被梦想折磨得甚至想要放弃家庭,也没有试图跟丈夫詹姆斯透露心迹。

 

  伍绮诗在这部小说里,一边一层层解开剖析了少女心中的那种百转千回,一边淡淡写出了父母的那种后知后觉。这种巨大反差下,我们清晰的看到,那种悲凉、渴望、爱而不得,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是如何被父母被自己给逼死的。

 

  莉迪亚其实并不是真的想死,她只是想逃离。她想变坏,可是没有成功;她想学开车,可是连第一场笔试都没有过关;她想早恋,可那个男人爱的竟然是她的哥哥。最后,她想到了那片湖水,她想在水中找到那种自由和安宁,结果因为意外葬身。她的死看起来是意外,又好像是必然,如此让人窒息的家庭环境其实也已经暗示了她的悲剧。

 

  父母有时候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加迟钝。他们把孩子的闷不吭声理解成温顺乖巧,把不合群没有朋友理解成正好可以安心学习,把考试考砸了理解成不够努力。眼里只有自己怎么努力都得不到的东西,却从来不曾好好看一下,自己到底是过着怎样的生活,别人又到底因为你承受着什么。他们已迟钝,已经早就忘记10几岁的自己渴望着什么爱着什么又恐惧着什么。全然看不到一个孩子是怎样努力的活着。人是这世上最健忘的动物。所以40岁没法理解30岁,30岁也看不懂20岁,20岁则对10几岁不屑一顾。他们已经习惯了在被要求中长大,习惯了用爱来索取交换,习惯了没有自由没有梦想没有灵魂。却忘记了,每个人生来并不是这样的,有的人可以习惯,有的人可能一辈子也习惯不了。

 

  这个故事有一个带着悬疑色彩的印子,继而如流水般波澜不惊地铺展开来,她将家庭中的两代人,每个人物视角下的遭遇与感受错落有致地编排在一起,故事的高潮并不跌宕,但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让我逐渐与每个人物的心情产生共鸣,这些人物的感受变成了我的感受,如墨渍般点点落下,缓缓晕开,然后在不经意间拼凑成了整幅画作。读到故事结尾处,他们的情绪早已和我的情绪融合在一起,心底里留着的惆怅与温柔的感触,已经很难彼此区分。

 

  最能打动人心的东西往往是不分国界或语言的。《无声告白》的内核,也许有人会说,是家庭、是女性、是华人,或者年轻人成长中的彷徨与迷失,不过,在这些主题之下,人性才是其真正的内核,普通人的人性。在寻常人的环境里,在没有大灾难、大危机的世界中,遭遇歧视、误解、期望和爱的时刻,普通人会如何产生变化?普通人在面对无常或不幸的未来时,又该如何自处、如何不至于被暗涌的阴暗情绪所淹没?这些也许是我们可以好好思考的问题。

 

  最后用这本书的封面上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