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万“悦享丰年”2022年度展望特辑
王成:离优秀仍相差甚远,我们应该能做得更好
回望2021,银万资本在成长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的银万资本已发展成具有相对特色的私募基金管理团队。
客户的信任是私募基金的立身之本,为客户创造持续的价值是每一个基金管理人的责职所在。面对客户的信任,我们唯有做好我们自己。过去的2021年,主动管理类产品虽然取得了稳健的收益,但离优秀仍相差甚远,我们应该能做得更好。
面向2022,我们要逐步补齐资管方面的短板。公司的管理团队要有走出舒适区的决心,开发和优化不同的策略产品去匹配不同的客户需求,挖掘出自身的最大潜能去适应市场的变革。研究团队要拓宽思路,自上而下精选标的,实现研究创造价值的初衷。基金管理人要守住安全的底限,为客户持续创造能力范围的最大价值。每个环节都能做到用心守护,任何结果都能安心接受,余下的就交给时间和客户。
最后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虎虎生威,盆满钵满。
陈国宁:中国股市“结构牛”的趋势仍有望继续延续
展望2022年宏观经济,国际上面对美联储进入加息周期、新冠疫情不断变异的情形,全球经济复苏将由快转稳,大宗商品价格回落概率较大,大通胀局面难以再现。而国内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困难,新一轮保增长稳增长的政策启动,货币政策将继续维持宽松,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因此市场流动性有望保持合理充裕,同时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中国股市“结构牛”的趋势仍有望继续延续。
2022年投资机会主要体现在,一是政策明朗,景气度高的成长赛道,主要包括电网投资、储能、光伏、风电等清洁能源概念和半导体芯片等,在经过调整后有较长期的投资价值。二是国防军工、工业母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等符合转型升级和结构优化政策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三是随着疫情不确定性逐步缓解,扩大内需政策效力的逐步显现,特别是供需关系的改善伴随着通胀的下行有望带来中下游行业的盈利修复,农林牧渔、医药、食品饮料等调整已相对充分的大消费行业应有比较好的机会。
最后一句话,经过两年的“结构牛”,2022年在投资上应更加均衡配置,适当降低预期。
杜飞磊:在一级半市场寻找做减法投资带来的确定性机会
回顾2021年,A股市场定增募资规模达到8999亿元,竞价项目370个,平均折价率17.85%。截至年底,今年已发行的定增项目近9成实现浮盈,平均浮盈收益率38%。值得一提的是,公募参与定增的积极性较高,参与次数和获配金额均同比大幅增加,热门标的折价率偏低。与此同时,定增市场出现明显的结构化特征。从募资角度看,竞价项目足额募资率同比回落至60.8%,上市公司募资难度分化明显。从解禁后收益率看,解禁后平均绝对收益率19.60%,但收益分化明显加剧,前十名均值为196%,而后十的绝对收益率均值为亏损49%。
自再融资新规实施后银万资本近两年来已参与投资多个定增项目,从目前退出情况看,均取得了较好的收益。我们认为,一级半市场的定增投资是一个稳中求进的很好策略,是一项在基本面研究基础上先做减法后做加法的投资。思路在于通过对上市公司自下而上的深度基本面研究,先分析其还有多少向下的空间,在研究认可其核心投资价值,愿意长期持有的情况下,通过折价定增参与投资,这个减法提供了一个确定的安全边际。而对于募投项目和行业的分析则是我们判断是否可能会有超预期收益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这个加法最终是否会体现为收益不确定,但很可能是一个惊喜的来源。进入2022年,我们认为市场更多的机会可能来自于部分行业和公司基本面预期改善带来的估值修复,因此我们参与定增投资将仍然坚持稳中求进的思路,注重基本面研究、回避高估值和拥挤的赛道、注重报价,寻找做减法投资带来的确定性机会。
赵峰:投资总监
希望每一位基金经理在银万的平台上找到快乐投资的源泉
2022年是我从金融机构“奔私”的第4年,作为银万的管理层一员,我们将继续着力于中后台基金运营、市场营销、合规法务、信息科技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全面提升,让每一位基金经理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专注于投资,追求极致,为客户创造价值!进一步发挥人才的价值和机制的优势,专注于真正的价值投资实践,逐步形成高质量的投资者结构,为银万品牌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希望每一位基金经理在银万的平台上找到快乐投资的源泉:在投资上首先要少犯错误,不要老想着短跑,因为短跑你要盯着你周边是谁,而长跑你只要注意自己的呼吸和步伐,修炼好内功,最终才能超越自己。对于职业投资人而言,只有把短期的排名压力放下,长期的优秀业绩才能拿得起;只有把短期的股价波动和当下的热点主题放下,企业的长期价值才能拿得起。
关于2022年的市场机会:
随着注册制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中国资本市场的体量和深度显著提升,基于深度基本面研究的投资机会将更加丰富,个人认为2022年的市场依然是结构性机会丰富的一年:相对而言更看好新消费、高端制造两个大板块的机会,而对于周期板块可能需要多一分谨慎。
余涛:研究总监
我们相信价值只会迟到,但从不缺席
年底的中央工作会议对当前的中国经济做出了如下的总结: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冲击。
我们不需要对此感到恐慌,原因有以下两条:1、从传统行业的全年低迷和相对的低估来看,当前的市场提前反映了悲观预期。2、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政策暖风频吹,叠加资本市场的定位和重要性提升,股票市场的货币环境和政策环境较好。
我们在11月的月报《创造性破坏》里举了1950-2003年标准石油和IBM例子,表面上赛道前景更好(实际上也是)的IBM居然长期收益低于当年其貌不扬的标准石油。原因三个字概括:预期差。
2021年,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价值投资信仰崩塌的一年。但是,崩塌也意味着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被动卖盘”和好公司(长期业绩稳定)预期差的机会。
我们希望是价值回归的一年,即使不是,我们仍然相信那句话:价值只会迟到,从不缺席。
费斌:FICC负责人
扬帆起航,FICC将融合更多投资品种来丰富投资者的体验
FICC业务,即固定收益(Fixed Income)、货币(Currency)和大宗商品(Commodities)业务。FICC业务涉及产品范围相当广泛,包括基础性债务工具(如债券、货币市场工具)、结构型债务工具(按揭抵押证券等)、利率与信用衍生产品、货币、商品及其他产品等。FICC业务的盈利模式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是通过代理客户买卖各类产品获得佣金收入;其次是通过交易赚取买卖价差;第三是通过创设产品以及为客户设计定制结构化的产品并执行交易,收取设计产品的相关费用;第四是通过管理风险敞口获取利息收入、差价收入、汇兑损益等。从收入比例来看,成熟市场上FICC业务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通过对标准化产品的大规模做市来获取收入,即规模制胜的交易盈利模式。
根据私募基金目前的投资研究能力和交易管理能力,同时在资管行业走向净值化时代和长期利率下行的大趋势下,银万基金FICC泛固收策略应运而生——用传统固收策略打底,融合更多投资品种来丰富投资者的体验。
银万的FICC业务,将积极拓展证券交易所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和商品大宗交易市场,在保持固定收益中流砥柱的基础上加入权益、商品、衍生品能力的加成,配以逐步提升的投研能力,展现固收投资团队的专业能力,为客户带来风险可控、收益可获的优质基金产品。
楼延娜:基金经理、衍生品业务负责人
场外衍生品会成为市场上不可或缺的投资工具
● 场外衍生品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自2019年以来,场外衍生品市场规模大幅增长,2021年8月26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公布了7月份场外业务开展情况报告。统计数据显示,7月份场外衍生品业务存续规模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65万亿元,环比增长12.29%,较去年7月份的8288.24亿元则增长了约一倍。
● 私募基金已成为场外衍生品的主要交易对象
从7月份新增情况来看,以名义金额统计,在本期新增互换交易中,私募基金占比最高,已从今年2月份的41.85%迅速攀升至7月份的76.22%。在7月份新增期权交易中,商业银行、私募基金占比较高,分别为59.63%、11.68%。
从上述数据看,券商场外衍生品业务的主要对手方是私募与商业银行,近年来场外衍生品业务规模与两大业务对手方(及相应产品)的规模走势高度一致。对比海外,国内权益投资机构化程度仍低,未来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空间广阔。
● 场外衍生品已成为监管层面重点关注的交易工具
从监管层面看,近年来场外衍生品政策出台频繁,交易流程趋向规范,预示了监管对场外衍生品发展的高度重视。
2018年,中国证券业协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公司场外期权业务自律管理的通知》,强化场外期权业务自律管理,证券公司将分为一级交易商和二级交易商,并明确未能成为一二级交易商的证券公司不得与客户开展场外期权业务。
2020年,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权益类场外衍生品标的范围的通知》,明确了风险管理公司开展场外期权业务个股标的范围不得超出融资融券标的当期名单。
2021年,发布了《证券公司收益互换管理办法》,提高了对收益互换的准入标准。
以及,目前《关于促进衍生品业务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正在进展中。
● 场外衍生品面临挑战与机遇
由于监管层面的高度重视,期权交易与准入标准趋严,未来不合规的交易对手方会逐步退出交易市场,符合期权交易的大型头部私募基金与商业银行迎来高速发展的机会。
从衍生品的特性看,由于其自带的“彩票”属性——以小博大,以及“保险”属性——买方最多损失期权费,既可以用于投资又可以用对冲风险,也为投资组合带来了各种定制化的搭配,未来场外衍生品会成为市场上不可或缺的投资工具。
顾圣洁:基金经理、网下打新业务负责人
2022年新股收益仍值得期待 但不同机构打新收益分化
银万的网下打新业务自2020年7月正式开展,至今已经有1年半的时间,公司相关团队人员一直认真仔细的完成每一个新股的打新,至今为止,没有出现任何一例因操作失误而导致的产品不能打新的情况,这得益于与公司有着完善的打新流程,人员分工,复核机制以及内控制度等,同时公司也积极关注网下打新相关政策,在政策出现变动的第一时间对公司现有制度进行完善,确保打新工作的正常展开。
截至2021年底公司参与网下打新的新股数合计为554个,新股中签率为90.43%,其中上海单边参与新股数324个,新股中签率为89.81%:深圳单边参与新股数为230个,新股中签率为91.30%。最近一个年度的网下打新收益在剔除本公司未中签新股和主板的前提下,测算出双边打新收益为6.95%,其中上海单边为3.51%,深圳单边为3.42%,加上主板约0.5%的收益率,全年双边打新为7.95%。
2021年整体打新收益偏低主要是由于在9,10月份,因政策变动导致的新股发行数量降低以及部分新股的低收益甚至破发的情况,在11月有所好转,到12月基本又恢复至原来的状态,鉴于2022年全面注册制将实施,预计2022年新股收益仍然值得期待,当然仍需注意政策变动以及市场情绪波动带来的风险;此外,投研及报价能力使得不同机构打新收益的差异化开始体现。